2024年02月28日 北京青年报 威利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近期进行的一项的调查显示,1333名受访青年中,53.3%的受访者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了,47.1%的受访者感觉自己词汇量匮乏、表达单一,43.2%的受访者表示用笔写字变少,41.5%的受访者遇到过词不达意、难以准确表达想法的情况。(2月27日《中国青年报》)
语言和文字表达需调动个人的知识积累进行遣词造句,背后体现的是思维和认知。现实中,不少年轻人正面临着表达匮乏的“词穷”困境 ——心中虽有千言万语,但表达出来就很匮乏,甚至词不达意。
这可以用“用进废退”的进化学理论来解释。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交流、学习、工作带来便捷的同时,也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所减少。一些人因为平常沉湎于网络,疏于与他人沟通交流,懒得动笔写字,久而久之,不仅造成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还导致了个人逻辑思维的破坏和理性思考的缺失。这种现象值得警惕。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竞争日益激烈。在校大学生无论是写论文,还是参与答辩交流,无论是考公考研,还是参加企业招聘,都需比拼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走上社会后,创业也好,打工也罢,也都离不开良好的沟通和表达。倘若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不足,轻则会闹笑话,给个人形象减分,重则给事业带来损失,错失人生发展机遇。
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最好办法是多读书、读好书,通过深度的“学”与持续的“习”,让自己的思维与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融合发展、相得益彰。身处信息时代,我们或许无法回避“快浏览”,但不能抛弃“深阅读”。对于经典作品,只有慢慢品味、反复咀嚼才能觅得好书中的真味,参透书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读书贵在持之以恒,要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善于把各种零碎时间利用起来读书,日积月累、聚沙成塔,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夯实语言文字基本功。
在多读书、读好书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学以致用。年轻人既要常读常新、常读常悟,也要常用常练,该动笔的时候就要动笔,该进行语言交流时也不要逃避,假以时日,才能熟能生巧,使自己变得能说善写。
中国语言文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独特风采。提升公众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既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各地应以书香社会建设为契机,加强以公共图书馆、综合书城、特色书店、社区书店等为支撑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开展阅读征文、名著朗读、演讲比赛、推选家庭阅读典型案例等活动,进一步造浓全民阅读氛围,吸引更多年轻人在“悦读”中丰盈精神世界,走出“词穷”困境。
提升公众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要充分发挥高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教育部、国家语委2022年11月发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的若干意见》提出,高校要将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等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及标准并纳入毕业要求,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各高校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坚持以推进人文通识课程建设为抓手,完善语言文字工作方案,优化和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在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上下功夫,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群体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持续提升,推动大学素质教育不断迈上新台阶。
南方都市报 2024年02月28日 版次:GA02 作者:雷雅麟
一开口就头脑空白,想写作却提笔忘字?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超半数受访青年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47.1%的受访青年感觉自己词汇量匮乏、表达单一。
如今年轻人群体中的“词穷”现象,也可以称之为“文字失语”。这并非病理原因导致的语言表达障碍,而是表现为受到网络语言使用习惯的影响,无法在特定情境中准确用文字表达自身想法,即“话在心口难开”。
从调查结果来看,过半受访青年认为,阅读量少和依赖网络语言及表情包是“词穷”的主要原因。层出不穷的网络热梗,就像语言的“预制菜”,不仅降低了交流的成本,也简化了交流的过程。不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不仅随手拿来就能使用,而且人人都能听得懂。换言之,在线上社交场景中,网络用语扮演着一种让人们的沟通“如鱼得水”的通用货币。
不过,文字表达能力的退化,不能简单归因于网络用语的泛滥。网络流行语之所以看起来“随处可见”,是因为线上社交取代线下交往的频率在不断增加。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人与网络前所未有的亲近,人与人的距离却日益疏远。一旦离开互联网的“海域”,比如在线下交流、公开发言中三句话不离热梗,网络用语就会在此时显得浅显甚至贫瘠,不仅没法准确传递信息,反而会贻笑大方。近年来网友越来越厌烦春晚小品用网络热梗,就是这个道理。
美国作家尼古拉斯·卡尔说,“互联网让我们变得浅薄”。互联网的确增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便利性,也导致了浅阅读行为的泛化。长期沉浸于碎片化的信息接收与传递模式,用表情包、流行语代替观点表达,就会形成一种惯性懒惰,在潜移默化中把自身的思考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让渡出去。长期缺乏表达训练,一旦切换了表达场景,却没能及时调动记忆和思考的能力,也就陷入了提笔忘字、词汇匮乏的窘境。所以,人们对“词穷”的担忧,其实也是在忧虑普遍化的网络社交场景对其他场景下表达能力的侵蚀。
因此,问题的关键其实不是网络用语该不该用,而是有没有能力表达,和在何种场景下适当表达。就像你无法靠“互联网嘴替”进行一场辩论,也没有必要在日常交流中吟诗作赋。表达方式没有高下之分,区别只在于它们各自适合不同的使用场景。
互联网时代有自己的通行语言,把网络流行语当做一种特定场景下的表达工具,适当的使用无可厚非。而当离开网络环境、需要进行规范化表达时,如果忽然发现自己“词穷”,恐怕就需要猛的惊醒,从互联网的浅阅读中跳出来,沉下心来进行深度的阅读和写作,捡起“表达”这门手艺。
换个角度来看,尼古拉斯·卡尔的观点也不一定成立,因为互联网也可以让我们变得丰富。在海量的信息流中,做被动的接受者还是主动的搜集者很关键。不偏信碎片化信息,在互联网的便捷助力下更全面、完整地整合信息,再跳出网络环境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表达,才不会在世界一天天变得丰富时,自己的语言一步步走向贫瘠。如果有一天,大家只能用“WC”表达惊叹,则无疑是一种倒退。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词穷”现象,至少说明想要“开口”的意识被唤醒了。而能否在行动中找回理性的思考,表达有趣的灵魂,就要看年轻人有没有这个决心了。
红网 作者:易国祥 2024-02-29
近日,中青报调查报告《这些年轻人为何“词穷”》揭示了一些年轻人语言和文字表达“词穷”现象:依靠流行语、表情包能“直抒胸臆”,在离开网络环境需要规范化表达时,只剩下了干瘪的文字和磕绊的语言,尤其是在线下不会说话。
对此,文章要“鼓励年轻人多参与线下活动,获得更多具体的生活体验。”认为“多参加线下交流对提升表达能力有一定帮助。”从线上多转入线下无疑是对的,但这方面的建议只是其主要建议的“最后补充”。其实,解决年轻人在交流表达中的“词穷”,下足线下功夫才是更重要的。
文章列举关于产生“词穷”的主要原因:阅读量少,表达能力弱化;过度依赖网络语言和表情包;碎片化阅览,难以形成系统思维。获选率分别为54.0%、53.0%、52.1%。可以看出,三条都直指网络,其中“阅读量少”,无不是说网读过多,纸质阅读少。
应对“词穷”除了针对上述三个方面的办法,有专家建议: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内容的精品化建设;另一方面要引导各类互联网媒体规范语言文字表达,承担文化和审美引导的责任。看,解锁着眼点仍然是网络。
一个人的素养、能力及作为和影响,内因是决定性因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年轻人“词穷”,不管科技和网络的影响有多大,它都是外因。事实上,网络内容精品化建设和网络语言文字表达的示范引导不可以一蹴而就。等待网络媒介优化后解决“词穷”,这显然是消极的,至少是不现实的。
与其说“语言贫乏是由精神贫乏导致的”,不如说有些年轻人不会说话和书写,主要是缺乏实践。因为精神属于意识层面,它包括认识范畴的思维、理念、观点等。实践出真知。实践不仅检验真理,而且是学习和发展语言的根本途径。一定意义上,语言就是一种实践。
作为语言大师的毛泽东,他鲜明的群众语言风格,不是从他年轻时所处的文言文时代继承的,不是从浩繁卷帙里习得的,不是从他所在的不乏文化大师的群体中学来的,而是从他持之以恒地调查研究中来,从群众中来,通过实践活动而来。但并不否定他一生超常阅读,给他的语言和文章增加厚度或深度,是一种锦上添花。
有一个接受远程辅导的中学生文字表达见长,但在线与辅导老师交流时不敢说话、开口磕磕绊绊、言不由衷、词不达意、经常冷场,但该生最近一改说话“短路”现象,一连线就侃侃而谈,有条不紊,请教问题依次提出,探讨问题比过去反应敏捷。为何判若两人,我通过交流内容得出一个结论:“做得好,才说得畅”。在连线前的一段时间里,该学生按照老师要求做足了实操。比喻大胆求教科任老师,主动融入团队活动,真诚帮助同学等。获得丰富的体验后,才有这脱口而出,甚至出现话赶话的可喜现象。
在口语交流时“词穷”,想到国人学英语。为什么很多人花了时间下了功夫,到头来只是“哑巴英语”,因为他们靠死记单词、硬背语法。如果找到合适的语言环境,捉住能够练口语的“对手”,与工作生活结合起来,学习效果必然迥异。同理,一些年轻人解决“词穷”,多从网上“转入线下”,不应是补充手段,而是重要途径。但又不能为学语言技巧而学语言技巧,而是在真实的为人处事中学会思考判断,打足腹稿。有了实践基础,你就一定会有表达自信,并实现理想的表达。
守住红线
许亚杰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2月28日 04 版)
一场火灾,再次将两轮电动车安全管理缺位的严重危害暴露出来。
据媒体日前报道,2月23日4时39分,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明尚西苑6栋发生火灾,造成人员伤亡。经初步分析,火灾为6栋建筑地面架空层停放电动自行车处起火引发,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
中国自行车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约3.5亿辆,是电动汽车保有量的30多倍,相当于每4人中就有1人拥有“小电驴”。愈发常见的“小电驴”,却为相关管理部门、小区物业和消费者带来了新挑战。据国家消防救援局统计,2023年全国共接报两轮电动车火灾2.1万起。另有数据显示,80%的电动车火灾是在充电时发生的,其中超过一半发生在夜间充电过程中。
面对劣质两轮电动车引发火灾、致人伤亡的一幕幕悲剧,不能只靠消防部门四处“灭火”,两轮电动车生产厂商、消费者和小区物业,都需要立刻行动起来。
首先,两轮电动车生产厂商应该牢牢树立安全责任意识,避免不合格的电池、两轮电动车外流到市面上。在这一点上,两轮电动车应当积极借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尽快建立产品安全溯源追责机制,明确“谁生产、谁负责”。
据央视财经频道报道,目前包括北京在内的不少地方,都制定了针对两轮车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地方性技术标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目前法规规定电动自行车电池电压为48V,限速在25km/h以下,不能达到电动踏板车(限速50km/h)、电动摩托车(限速50km/h)的速度。然而,许多不法商贩为了牟利,无视安全法规,有的将电池电压增加,有的拆卸限速装置。这样做不仅增加了道路交通安全隐患,还让产品起火自燃的风险陡增。
对于产业、工商管理部门来说,必须狠抓围绕两轮电动车产品质量的每一个细节。从电池安全到充电安全,从产品使用安全到拒绝违规改装……每一个环节都有“安全无小事”的生动写照。
事实上,应急管理部2021年发布实施的《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明确规定,在高层建筑的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等场所,禁止两轮电动车停放或充电等行为。然而,上述统计显示,90%的电动车起火致人伤亡案例发生在门厅、过道以及楼梯间。近日有多家媒体在采访中发现,车主们“推车入户”的行为仍然屡禁不止。公共充电设施不足、充电难和担心在停车场失窃,是居民冒险将两轮电动车推入楼内充电的主要原因。
作为最后一道防线,小区物业必须肩负起应有的管理责任,平日里加强科普,正确引导住户杜绝“两轮电动车入户、上楼”,避免引发“破圈”效应。
两轮电动车使用方便,从生产资质认证、考取驾照等方面来说,或许不像机动车那样复杂、严苛,但这并不意味着其生产者、管理者或使用者不需要对其安全问题负责。
无论两轮电动车的便捷性有多高,它仍然是一个与消费者、道路交通参与者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的商品。从这个角度来说,保障产品的安全既是企业研发的主线,也是底线。
当然,维护两轮电动车的安全,既不能只靠运动式检查,也不能寄希望于某一方。只有做好从电池材料到车辆生产、销售、充电和使用的每一个环节,才能防止“省心”的两轮电动车变成“闹心”的危险制造者。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4年02月28日 版次:GA02 作者:南都社论
2月26日,应急管理部召开部党委会和部务会。会议指出,深刻吸取近期火灾事故教训,督促各地突出“三类场所”和高层居民楼等,全面彻底排查整治各类消防安全风险隐患,集中治理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等突出问题。
电动自行车当下已成为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为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是由此引发的火灾等安全风险也在急剧增加。
据不完全统计,电动自行车火灾致人伤亡的案例中,绝大部分发生在门厅、过道以及楼梯间等场所。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停放、充电,飞线充电、盲目改装等行为均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火灾,不但威力巨大,而且不易扑灭,后果不堪设想。
尽管如此,现实生活中仍然有不少人不以为意。在“南京2·23火灾事故”发生之后,天津媒体走访天津市多个小区后报道,电动自行车乱停乱放、违规充电的现象十分常见。在广州,南都记者实地探访后也发现,架空层停放电动自行车的情况在居民小区也普遍存在。
一方面,是相关事故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触目惊心,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原因,在不少居民那里,对此仍然心存侥幸。这充分说明,对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问题进行集中而坚决的治理已经刻不容缓。应急管理部立即部署这项工作,堪称及时。现在的问题是,要对治理的难度充分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尽最大可能保障社会公众与财产安全。
在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问题上,并非没有规制的法规。2021年颁布实施的《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第三十七条明确,“禁止在高层民用建筑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鼓励在高层住宅小区内设置电动自行车集中存放和充电的场所。电动自行车存放、充电场所应当独立设置,并与高层民用建筑保持安全距离;确需设置在高层民用建筑内的,应当与该建筑的其他部分进行防火分隔。”
上述规定未能得到很好落实,根本原因在于有关各方的责任未能厘清和压实。
按照公安部《关于规范电动车停放充电加强火灾防范的通告》,对于住宅小区的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充电,有物管的,归物管公司管;没物管的,则由主管单位或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管。此外,公安部还明确要求管理方发现问题“应当制止并组织清理”,“拒不清理的,要向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或者派出所报告。”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基层部门和小区往往以发通知替代了管理、约束的责任。近日天津媒体就报道了这样的场景:尽管墙上就贴着“禁止电动自行车进入电梯”的醒目公告,但保安目睹一个个住户推着电动自行车从电梯里走出,却没有任何提醒和劝阻。而在执意推车进楼入户的部分居民那里,除了心存侥幸,很多时候也有委屈,因为不少小区缺乏供电动自行车充电和停放的安全场所……
要彻底根治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问题,必须严格按照法规压实各方责任。
在完全禁止电动自行车进小区尚无充分法理依据的前提下,首先需要明确建设安全、足够的充电和停放场所是小区物管的职责所在。其次,物管公司需要按公安部公告要求担起管理、约束的责任,不能以居民不听招呼等为由听之任之。而对基层部门来说,当下不仅要对辖区内相关情况进行彻底排查,督促整改,更需要畅通居民举报、投诉,以确保消除隐患。
消防安全的宣传教育永远是必要的,但针对明知故犯者,依法处罚也不能手软。除此之外,也不妨采取一些经济激励措施,鼓励居民将自己的电动自行车停放在安全场所。
来源:红网 作者:张金华 编辑:钟星月 2024-02-28 18:19:16
前不久南京“2·23”火灾事故造成15人遇难44人受伤,经初步分析,火灾为6栋建筑地面架空层电动自行车停放处起火引发。我们在悼念遇难者的同时,也应该深刻反思:如何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近日,湖南省安委会办公室就这一问题下发紧急通知,要求深刻汲取涉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教训,切实抓好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工作。
电动自行车作为一种经济便捷的交通工具,近年来已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短途出行的首选。数据显示,截止到2022年底,国内两轮电动自行车的保有量约3.5亿辆;而经过了2023年,这一数字或将突破4亿辆,平均每3.5个人当中就有一辆电动自行车。
但因飞线充电、随意上楼进梯等为图一时之快而引发的电动自行车爆燃爆炸事故频频发生,给公共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
据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每年约发生2000起电动自行车火灾,其中90%发生在门厅、过道以及楼梯间等场所,80%的火灾是充电时引发,超过一半发生在夜间充电过程中。看似只是“拉了一根线”“停的近了点”“一直无惊无险”,其实可能是“离死神更近”“一旦起火、九死一生”。那些火灾现场的一片狼藉、遇难者家属的痛苦嘶喊、天文数字的财产损失都是深刻而惨痛的血的教训。
从过往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的经验来看,车体和电池本质安全不过关,特别是擅自改装电池,是火灾发生的核心原因。生产者为降低成本使用劣质电池,消费者为省钱购买杂牌车。这两种行为看似省的是造车和买车的钱,其实省的是骑行者和周边人的安全可靠度。
基层政府要联合工商、质监等部门,严格查处辖区内生产商生产不合格产品和销售商违法改装的行为,从源头上把好流入市场产品的质量关,消除电动自行车本身的安全隐患。
加强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生产环节的质量缺陷和销售环节的违法改装,还有维修、停放、充电、使用、回收等其他环节,同样潜藏着不少安全隐患。
管好电动自行车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属地管理和“一岗双责”的要求“全链条”发力,下大力气解决从生产销售到上路、报废各个环节中的安全隐患和突出问题,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要完善并严格执行电动自行车管理的法律法规,适当提高法定行车速度和罚款额度,减少违法改装需求,加大违法查处力度。探索实施电动自行车规范化管理、一站式服务,建立健全强制上牌、办理驾驶证、年检、购买保险、强制报废等制度,减少安全隐患。
要堵疏结合,探索财政投入+居民众筹的融资模式,在城市各大居民点建设更多的集中停放场所和充电设施,逐步解决防火、防盗、设备维护等后续问题,更好满足电动自行车的使用需求。
消除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不仅要靠“人防”“制防”,更要靠“技防”和“智防”。
在实践中,一些小区在电梯安装智能识别系统,及时发出语音警报和自动停运;浙江上线电动自行车治理数字化系统,为车和电池赋上专属二维码,实现全流程信息记录在码、一扫可查。凡此,都值得借鉴、推广。
安全无小事,须臾不可松懈。唯愿这次惨痛的火灾事故能真正烧掉很多驾驶人的麻木心态和侥幸心理,让每一个人为自己负责、为他人负责。
相信通过多方参与、精准发力、综合治理,我们定能维护好公共安全,杜绝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再次发生。
好人好报
2024年02月28日 北京青年报 胡欣红
2月26日,杭州“宾利车主伤人”事件中挺身劝阻施暴者的孙子见,被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授予“杭州好人”荣誉称号,同时被警方授予三等治安荣誉奖章。(2月27日,北京青年报)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设身处地想一想,面对发生在高架桥上的血淋淋的暴力场景,有多少人敢于挺身而出?如果没有人及时上前阻止,后果不堪设想。在这样的情形下,正好路过的浙杭律师事务所的孙子见律师挺身而出,阻止了施暴行为进一步升级。网友们纷纷发出“后面上来劝架的大哥是真勇”“是条汉子”“他抬手一指的动作,真的安全感爆棚”之类的由衷赞叹。
每一起见义勇为事件都值得称赞,在有人行凶的场景下挺身而出尤为不易。面对着一个挥刀乱舞的暴怒者,怕被殃及“池鱼”而避之不及是人之常情。开着比亚迪车的孙律师,不是网友猜测的公职人员、退伍老兵,或是和对方认识的人,而是如他自己所说“只是个普通人”。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他站了出来?是什么底气让他敢于“该出手时就出手”?
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应该说,孙律师挺身而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凭借和考量。事后接受采访时,他一再表示当时就是着急救人,没想太多,觉得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从他看到伤者躺在地上到下车只有十几秒,当时应该看到了打人者手上拿着东西,但因为时间太短,他太紧张了,要观察好过往车辆,考虑怎么停车,又要报警,来不及思考更多,没意识到对方手里拿着刀子会有什么危险和后果。
“我觉得我是在救两个人,不光是受害者”“当时伤者的处境很危险,如果我不去管,伤者真的被其他车辆轧到导致严重后果,我会非常自责、非常内疚”……质朴的话语,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胸怀浩然正气,何惧之有?
爱出者爱返,福来者福往。见义勇为不是冲着什么奖励去的,但如果能及时得到褒奖,无疑有助于更好地激发社会正义感,弘扬社会正能量。调查核实情况后,杭州警方授予孙律师三等治安荣誉奖章。比亚迪方面也表示,将对孙子见的车辆终身免费维修保养,并奖励20万元。随后,孙律师又被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授予“杭州好人”荣誉称号。相关各方的奖励,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也代表着社会普遍的对勇气和正义的呼唤,“好人有好报”可以激励更多人挺身而出,让义举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见义勇为需要大力褒扬,但这不是要苛求每个普通人都必须挺身而出。诚如网友所言,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关键场合能不能挺身而出,有时不只是取决于勇气,还需要客观条件的支撑。来自东北的孙律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坦言,自己身体比宾利车主强壮,个子也比他高,“如果真要打起来的话,我应该也能控制住他”。为了防止来往车辆轧到地上的伤者,他把车停在已经拥堵的中间车道,但车尾稍微偏左,这样其他车辆经过左侧车道时还能稍微减速留意一下。如此行为不只是见义勇为,也是见义智为。
此外,孙律师还提到部分网友只截取了打人的片段,缺少后半段救人的视频,导致有人误解事发时无人帮忙。一位特斯拉车主同时也报了警,而另一位比亚迪车主帮着孙子见一起,将伤者转移到他自己的车后座上,等待“120”和公安的到来。
德不孤,必有邻,“劝架大哥”孙子见是好样的,其他伸出援手的人也应该被看见。在榜样的激励作用下,希望能涌现出更多勇于挺身而出的普通人。
红网 作者:李万友 2024-02-27
近日,一段“宾利司机行凶伤人”视频在网络流传。杭州警方通报,当事双方系表兄弟,因经营纠纷而出现在高架桥上别车、行凶打人的情况,犯罪嫌疑人已被刑拘。
网传视频显示,宾利司机手持约几寸长的尖锐物体,多次向对方 “捅”“划”,对方几乎没有还手动作,依然被持续性殴打。在对方倒地后,还直接用脚踢踹其头部,用手掌击打其面部,十分凶残。一位过路的比亚迪司机停车劝架,获得网友点赞。
2月25日下午,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在微博表示,已找到这位见义勇为的比亚迪汉车主孙子见,他是位律师。比亚迪决定:对孙先生的车辆终身免费维修保养,并奖励20万元。公司正在考虑设立“比亚迪车主正能量及见义勇为奖”,对正能量及见义勇为车主给予5-20万元的奖励。
光天化日之下,在公共交通要道,竟然别停对方汽车,行凶打人,暴力场面令人心惊,不仅严重侵犯了被害人的人身安全,还对道路安全和秩序造成了严重威胁。
好在孙先生用自己的车辆作为路障保护现场,并下车劝架,施暴者才有所收敛,被打者只是受伤而已,被及时送医,没有生命危险,也没有引发严重的交通事故,不幸之中的万幸。
不得不说,孙先生这一路见不平义举,是真正的见义勇为行为。据其介绍,当时也有其他热心人士伸出了援手。一位特斯拉车主也报了警,另一位比亚迪车主帮他一起将伤者转移到车上,等待120和公安的到来。这些热心人士同样是见义勇为,都值得表扬。
好人有好报。孙先生这般义举,不仅赢得了全网点赞,还获得了比亚迪的20万元奖励和车辆终身免费维修保养,很是意外,令人动容。比亚迪这一奖励举措,同样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为劝架律师的勇敢和善良,以及比亚迪奖励劝架车主的举措点赞,也有不少网友留言为比亚迪“营销”能力点赞,更有网友称:“这波营销,教科书级别了。”“这格局和路子一下子就走宽了。”
如此营销无可厚非,即便有“蹭热度”之嫌亦如此。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惩恶扬善、扶危救困、匡扶正义的崇高事业,更是维护社会平安的现实需要。褒奖见义勇为,有利于弘扬见义勇为精神,引导和激励更多的人加入见义勇为的行列,形成“崇尚见义勇为、支持见义勇为、敢于见义勇为”的良好氛围,促进社会和谐。
但凡见义勇为都值得褒奖,不论是公职部门还是私人企业,哪怕就是个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愿给予奖励也都无可厚非,因为都是弘扬见义勇为正能量。比亚迪奖励“宾利事件”劝架车主,值得肯定。实际上,对比亚迪而言,也是智慧所在,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必然影响深远,会反过来激发企业热衷参与弘扬见义勇为精神,对社会大有裨益。
此外,杭州市公安局上城区分局当天就授予孙先生三等治安荣誉奖章,这也是实至名归。实际上,有关部门对见义勇为褒奖毫不吝啬,等待他的还有各级文明办等的表彰。
人人都希望社会和谐,但要彻底杜绝暴力事件很可能做不到。而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意外也没法避免,总需要有人见义勇为。我们都清醒的认识到,见义勇为往往存在不可预知的风险,甚至需要用命救命,对见义勇为褒奖至关重要,必不可少。希望见义勇为的人越来越多;期待“比亚迪车主正能量及见义勇为奖”早日横空出世,并引发蝴蝶效应,为褒奖见义勇为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让见义勇为精神永远长青。
红网 作者:尼玛次仁 2024-02-27
2月25日,一段“宾利司机行凶伤人”视频在网络流传。杭州市警方通报,当事双方系表兄弟,因经营纠纷而出现别车、殴打的情况,犯罪嫌疑人被刑拘。视频中,一位过路的比亚迪司机停车劝架,获得网友点赞。25日下午,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在微博表示,已找到这位见义勇为的比亚迪车主——律师孙子见。比亚迪决定:对孙先生的车辆终身免费维修保养,并奖励20万元;公司正在考虑设立“比亚迪车主正能量及见义勇为奖”,对正能量及见义勇为车主给予5-20万元的奖励。(2月25日 《红星新闻》)
对这种高额奖励做法,也有不同的声音出现。有些人认为,虽然奖励文明行为本身值得提倡,但是高额奖金可能会引发一些人为了奖金而做出不真实的“表演”,从而扭曲了奖励的初衷。还有些人认为比亚迪这是在蹭热度,为企业打广告。
我想我们的社会就需要这种有温度的“广告”——既可以展现出企业的“格局”,又能为企业做宣传,一举两得。
企业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应承担起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比亚迪公司的这一奖励措施,是对车主文明行为的肯定,也是对其他驾驶员的激励。通过这样的实际行动,比亚迪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鼓励人们在面对冲突和矛盾时,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性,用文明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这种价值观的传播,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文明驾驶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它不仅关乎个人安全,更是公共秩序和社会文明的体现。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道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明驾驶、交通安全则是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础。比亚迪此次的奖励行为,不仅是对个体文明行为的肯定,更是对社会文明风尚的推广。
在未来,希望有更多的企业能够像比亚迪这样,通过实际行动来表彰、鼓励文明行为。同时也期待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推动文明驾驶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让文明之风吹遍每一个角落,营造一个更加安全、文明、和谐的交通环境。
——END——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